Please activate JavaScript!
Please install Adobe Flash Player, click here for download

好妈妈胜过好老师-V1

好 妈 妈 胜 过 好 老 师 38 少解释不等于不‚解读‛。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,比 如看到‚青枫江上秋帆远,白帝城边古木疏‛,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,体会每个用 字的精致;看到‚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馀杯‛,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 是多么朴实有趣。这就是读诗的享受。但对于每一首诗,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 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。 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,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, 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,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。‚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‛, 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。 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,实际上很有道理。 著名学者、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:‚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,启蒙时, 老师不作任何解释,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,在抑扬顿挫之中,就自然领悟了经 文中某些无法(或无需)言说的神韵,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,把传统文化中的 一些基本观念,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,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 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,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,要言不烦地点拨,就自然 ‘懂’了。即使暂时不懂,已经牢记在心,随着年龄的增长,有了一定阅历,是 会不解自通的。‛ ① ‚少讲多读‛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,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 释,有时也是多余。记得圆圆 5 岁时第一次读到‚李白斗酒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 家眠,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‛时,她觉得李白好潇洒,觉得这首诗 特别好玩。我们刚刚读完,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‚改编‛——把‚李白‛改成‚圆 圆‛,把‚长安‛改成‚烟台‛,把‚臣‛改成‚俺‛——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 大笑起来。无须解释一个字,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。 读得多背得多了,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,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 方方面面的美。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《登高》,当我们读到‚无 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‛时,她沉默片刻,轻叹一口气,忍不住地说‚写 得真好呀!‛我从未解释过这句诗,事实上我也无从去‚解释‛,但她读懂了,她 被这语言美深深打动了。 ① 钱理群,《语文教育门外谈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3 年 7 月第 1 版,20 页。

Pag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