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 妈 妈 胜 过 好 老 师 226 喝杏仁露吧。孩子说他要喝可乐,妈妈一把抢走可乐,递过来一罐杏仁露说,喝 这个好。孩子不干,生气地说:‚你从来都不让我喝可乐,天天光让我喝酸奶和杏 仁露!‛妈妈说:‚给你讲过多少次,可乐没营养,喝那干吗呢!‛ 旁边有人劝妈妈说,要么今天破例一次,让孩子喝一次可乐,少喝一点。妈 妈的表情没有任何商量余地,说不能由着小孩的性子来,可乐绝对一口都不能喝。 啪地把杏仁露打开,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说:‚听话,喝这个!‛孩子又气哼哼地 拒绝吃喝。 我心里感叹,有这么‚不听话‛的妈妈,有听话的儿子才怪呢!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。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 人的想法来做,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,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 对待他人。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,‚不听话‛就是他们惯用的 绳索,消极但有效。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,会形成极端心理,发展为一种偏执。 教育中许多看似司空见惯的做法,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们看不到的错误。多年 来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‚听话‛,这仿佛是为了孩子好,但深人分析,就可看到这 是成人与孩子间的不平等。并非父母们不愿平等地对待孩子,而是不容易对自己 的权威意识产生警觉,不曾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权威的角色。 哲学家弗洛姆对权威主义伦理学充满批判,认为它所主张的就是‚服从是最 大的善,不服从是最大的恶。在权威主义伦理学中,不可宽恕的罪行就是反抗。‛ ①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,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‚听话‛要求,并总是 要求孩子服从自己,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。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 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,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。但在 孩子眼中,他们只不过是些‚不听话‛的家长。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,凡是那些非常自以为是,也就是偏执的人,他的童年中 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,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。这是 童年时代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,一生难以完全愈合。很多人把这种偏执施行 于自己的后代身上,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执痕迹。 ① (美)弗洛姆,《为自己的人》,三联书店,孙依依译,1998 年 11 月北京第 1 版, 32 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