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 妈 妈 胜 过 好 老 师 324 几乎所有儿童的正常行为都有成了‚临床表现‛! 按照几个量表来判定,‚多动症儿童‛岂止是上面提到的患病比例,几乎所有 的儿童都得成为‚患儿‛吧,这之中当然包括我自己的女儿——毫无疑问,她如 果在童年时用这几张量表来测,每样都不严重,又都有一点点,平均各项得分为 ‚1‛,那么也得被诊断为‚阳性‛吧。 那么,哪个儿童不是‚患儿‛呢? 《疾病发明者》作者对当前医疗界过度诊断、滥用药物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, 称这种现象是‚发明疾病‛。其中‚多动症‛就是典型的‚被发明的病症‛。 他说:‚医生自己经常搞不清楚,因而常常误用有争议的诊断辅助工具。连多 动症支持者都估计,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有 1/3 是诊断模式下的牺牲品。比较 各国,也可以发现把多动症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是多么随便的事。根据研究,巴 西儿童有 5.8%患多动症,芬兰有 7.1%,阿联酋 14.9%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乏症。 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?谁知道!小孩每天服药的情况就这样盲目形成,要对抗的 病状却十分模糊。‘多动症儿童’的沉重标签往往基于医生的主观印象;诊断多动 行为的某些准则也可以在多数健康儿童的身上找到,例如经常无法专注聆听他人 说话、做作业和组织活动经常有困难、回答问题经常不假思索。这些是症状吗? 或者只是令(某些)大人心烦的行为?‛① ‚多动症诊断量表‛,这个事关千百万儿童命运与健康的东西,它是怎样产生 的,谁制定了它,经过了怎样的检验与论证?如此粗制滥造、愚蠢做作的东西, 竟然被当作主要检查工具给儿童使用。它哪里只是张量表,简直就是诊断圈套! 三、令人眼花缭乱的‚致病原因‛ 轻率诊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无奈的难堪,这么‚普遍‛的一个公共疾病, 它的形成机理到底是怎样的,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生病?历经一百多年的‚研究‛, 解释越来越多,可到现在谁也说不清。 从现有资料看,有这样几种病因说: 第一,轻微脑组织损害——这一点主要围绕儿童出生方式进行猜测。在剖腹 ① (德)耶尔格·布勒希,《疾病发明者》,张志成译,南海出版社,2006 年 6 月第 1 版,94-95 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