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321 年,有专家猜测少数儿童过度活动是由脑损伤引起的,故将该现象命名为‚脑损 伤综合症‛。由于这样定义不足以解释大脑从未受伤的孩子们好动的表现,脑损伤 之说行不通,就有人提出这是‚脑轻微损伤‛的结果。可是,‚脑轻微损伤‛说在 许多儿童的生理检查中根本找不到,在成长过程中也无迹可寻,这样命名也行不 通。于是,就离开大脑,提出‚行为功能障碍‛——这个名称回避了病因不清的 尴尬,只是以‚表现‛来命名。可这个名称由于概念太模糊,被美国食品药品管 理局禁止。但儿童行为不乖已被医疗界认定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。1962 年一个 国际儿童神经科学工作会议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,暂时定名为‚轻微脑 功能失调‛(MinimalBrainDysfunction,简称 MBn)。1980 年,美国公布的《精神 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》中,将此命名为‚注意缺失障碍‛(AnentionalDeficitD-isorder, 简称 ADD)。最后,在 1987 年,美国精神科医生发明出现在最广泛的名称‚注意 缺陷多动症‛(AttentionDeficit-peractivityDis-order,简称 AnHn)。① 从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到,病症名称产生于猜测,又随着人们对猜测的怀疑而 调整。逐渐由硬性特征过渡到模糊特征,由可察性过渡到不可察性。它不是由于 深入研究探索而使事情向真相靠近,只是为了保留猜测的合理,让名称变得有更 大的解释空间。 这种名称的演变实现了两个目的,第一摆脱诊断学上的尴尬;第二成为普遍 适用的病症。 由于疾病本身尚属猜测,如何诊断就成了问题。但现实是,很多孩子被言之 凿凿地确诊为患了‚注意缺陷多动症‛(ADHD)。那么,我们看看这个病是怎样 被诊断出来的。 二、诊断上的轻率与简陋 从资料来看,‚多动症‛检查基本上都是主观判断,很少有客观依据。有的医 生也会做脑神经检查和生物指标化验,但这些对大多数体格无明显缺陷的儿童无 意义,且各项生化指标与病症的形成关系也属于猜测,不具有切实的临床诊断意 义。 ① (德)耶尔格·布勒希,《疾病发明者》,张志成译,南海出版社,2006 年 6 月第 1 版,88-91 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