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 妈 妈 胜 过 好 老 师 126 事。作业写完后,孩子很高兴,他认为自己没因为忘了带回卷子而耽误写作业, 他甚至感觉老师会因此表扬他。 第二天放学时,孩子一见妈妈的面就哭了。原来,老师说他自己抄的卷子不 算,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。孩子不想做,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,要求他 必须重做,否则不让他放学回家。孩子只好边哭边写,情绪很不好。老师看孩子 这样,就说看来你对老师很不服气,放学时让你妈妈来见我。 妈妈带着孩子到办公室找数学老师。数学老师对这位妈妈说,忘了带卷子不 对,罚他是为了让他以后不要丢三落四的,再说卷子多写一遍学得更扎实,这不 是为他好吗。 尽管这位母亲觉得老师的话很牵强,可她不敢和老师辩论,就一再地谢过老 师后,领着孩子回家了。回家后孩子情绪还不好,她就开导孩子说,老师说得有 道理,罚你一次以后你就不会把卷子丢教室了,再说多写一次还能多学一次呢, 你应该听老师的话,老师这是为你好。 这位家长虽然用这样和老师统一口径的话来教育孩子,但说完后,她看孩子 很不愉快,自己心里也不舒服,就有些怀疑自己这样说对不对。事后她很迷惑地 问我,遇到这种情况,你说我该怎么办? 这位家长的困惑很有代表性,在她内心实际上有两套价值观,一套是与世俗 观念相吻合的,即老师懂教育,老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,不可似被怀疑和 批评;另一套是她心底向往的,即孩子应该受到尊重,不可以用这样一种作业方 式惩罚孩子。当这两套价值观发生冲突时,她选择了前者,这可能和个人平时缺 少批判精神有关,在关键时刻判断力不足,下意识地以观念中固有的套路来行事。 但一个人的口是心非哄不了自己的心也哄不了别人的心,所以她和孩子都难 过。 我对这位家长说,你在老师面前约束自己是对的。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能改变 老师的某个想法,就没必要急于和老师探讨谁是谁非,绝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师。 但回家后那样和孩子说就没必要。你应该说你的真实想法,站在一个很客观的立 场上和孩子谈这件事。你想想,孩子在这个时候,多么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啊。 这位家长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诧异,似乎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个证实,她问, 你也认为老师这样做不对吗? 我说,这件事上显然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当。孩子忘了拿卷子是不对,但孩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