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313 那么你哪天突然放开了(其实多半是躲在旁边做侦探去了),他当然就要玩疯了。 猫突然不在了,老鼠能不反天吗?瞥察都下岗了,小偷能不放肆吗。家长和孩子 最好不要形成这种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,这种关系建立的时间越长、越牢固,孩 子的自觉性就越差。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缺少耐心,指望自己一改变,孩子也能立地成佛,几天就 变好;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,家长就受不了啦,坏毛病也是‚病‛,病来 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用一天养成的坏毛病可能需要三天来改正,何况他几年间 养成的坏习惯,怎么可能你放开三天他就改了呢。 就如陶行知先生比喻的那样,有的人开始接受一个观念,知道鸟儿在大自然 中会成长得更好,就弄些花草树枝放到鸟笼子里,以为这就是给鸟提供了自然环 境。为什么不能打开笼门呢?家长要治理孩子的某个坏毛病,第一要有诚意,第 二要有耐心。 还有一些家长,平时对孩子严加管束,不许他上网,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好或 别的什么事做得好,家长一高兴,就以允许孩子上网或超时上网作为奖励。家长 们一方面痛恨网络游戏,另一方面又把上网作为‚奖品‛送给孩子。而能作为‚奖 品‛的东西,它怎么会是个坏东西呢?孩子们就这样被搞乱了,他们对游戏的兴 趣被刺激得更浓了。 我常想,事情可不可以反过来做,把上网当作‚任务‛或‚惩罚手段‛,而不 是当‚奖品‛安排给孩子,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?比如,孩子特别喜欢玩 游戏,那么家长在每次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,就告诉他要惩罚他,上网去吧,必 须连续玩够十小时,不够就惩罚再玩十小时,直到他累得求饶。这样,孩子慢慢 觉得上网不是一种乐趣,是一种惩罚。反复多次,可能会让他对上网产生反感心 理。 网络游戏当下似乎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,戒除网瘾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 有的医院开展治疗‚网瘾‛的业务,让孩子们完全像病人一样住院,通过吃药打 针采治疗。也有办‚行走学校‛或‚训练营‛的,其手段更是无奇不有——这简 直是头痛医脚,进铁匠铺买肉。 这些机构所宣传的。‚成功戒除‛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?毕竟游戏不是毒品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