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 妈 妈 胜 过 好 老 师 332 丧失自我的小傀儡;要么成为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孤僻者或偏执狂——这一切背后 都是儿童安全感、自信心的缺失、 人是何等细腻的生物,儿童从很小就对爱与尊重有了强烈的感知。生活中任 何一种境遇都可能引起他体内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变,即使所谓‚多动症儿童‛大 脑中真的缺少让他安静的‚多巴胺‛,谁能说清楚这是因还是果?所以‚多动症‛ 的真正‚致病原因‛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:错误的儿童观,错误的教育方法。 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,甚至反感。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一个 客观原因,并去寻找客观的解决方案。医生的诊断,减轻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教 育失败的负罪感,给了他们面子。同时,较之耐心细致的体察,痛下决心的自我 改变和呕心沥血的体力与精神双重付出,吃药是最简单的,是最不需要家长和教 师花费心思的方法—它恰好契合了那些缺少对儿童体谅的、自以为是的家长的一 贯行为,所以它也最容易被这些家长接受。自以为是的家长和教师宁可相信药片, 不相信教育。大人自己犯了错误,却全部推给孩子来扛着。被诊断为‚有病‛,开 脱了父母和老师们,但它永远地伤害了孩子。 当下儿童流行病还有所谓的‚抽动症‛和‚感觉统合失调症‛,其症状和多动 症大同小异。有人把这两个病算到多动症里,有的把它们和多动症并列。使用药 物也都属中枢神经控制类药物。 其实,患‚多动症‛、‚抽动症‛或‚感觉统合失调‛儿童的真正不幸,都是 他们出生后,正常天性被屡屡剥夺。有一位家长在孩子学爬学走路时,怕孩子弄 脏衣服,怕他碰伤,就整天抱着,不许他下地。其它类似的限制也很多,不许孩 子干这个,不许干那个。她的孩子和同龄孩子相比动作十分不协调,十多岁时不 得不进人‚感觉统合训练班‛。同样,许多资料及经验可以证明,经常遭到打骂训 斥的孩子,由于压力太大,会出现肢体或五官抽动现象,即所谓‚抽动症‛。 这些孩子是‚病‛了,但吃药能解决吗?‚训练班‛能训练好吗?我见过几 个参加‚感觉统合训练班‛的孩子,他们的家长花了很多钱,但孩子的情况并未 得到好转。 九、代表科学和权威的医生们 再从医生方面看。医疗界一直对这一病症存在争议,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发 明出来的病,是假病。但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并不反对给孩子开药。 一方面医生不会从教育学方面去思考,另一方面医生一般不愿意告诉前来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