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75 有或事事付得出,用它来要求孩子,就更不适合了。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,孩子更如此。感觉‚甜‛的东西他就喜欢,感觉‚苦‛ 的东西他就讨厌。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,却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,只把结果设想成甜 馅饼,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——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, 目标却遥远得虚无缥缈。当他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,就被批评为‚不刻苦‛, 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‚甜‛来压抑这真实的‚苦‛。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 力,他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,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,感觉到自己心 底深处对‚苦‛的讨厌。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,又能把一件事做好。 据说在二战期间,一名最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 钟表。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,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。他自己都不知道这 是为什么。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,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。这就是 情绪的力量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,在教育中‚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,活动的意义 就减少到什么程度,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,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。‛ ① 。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,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。 成人指责孩子‚不刻苦‛是件很轻易的事,与之相伴的是批评孩子‚不懂事‛。 似乎孩子不知道用功学习的好处,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学习应该刻苦努力。 这真是太小看孩子了。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,他只是做 不到。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,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, 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、不刻苦、不认真等——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‚不成器‛ 的孩子的天性,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。 ‚不刻苦‛的孩子好像经常忘记了学习这回事,他们总是把时间消磨在看电 视、打游戏、踢球、打电话,甚至是无所事事地坐着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上, 表现出特别‚不上进‛的样子。大人说他,他脸皮厚厚的不在乎。对这种情况, 家长不要孤立地看待,不要简单地把责任归到孩子一个人头上。 ① (美)杜威,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,王承绪译,人民出版社,2001 年 5 月第 2 版,117 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