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197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,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。这个‚付 出‛是天下最划算的‚投资‛。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,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,不把 教育孩子当回事,到孩子长大了,不知会有多少麻烦。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 纸擦干净呢? 2007 年从《北京青年报》上看到一件事。一个叫陈宇的上海男孩子,从大学 退学,离家出走,五年杳无音讯。父母多次外出寻找未果,至今仍不知其所在。 陈宇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,陈宇 1987 年出生后,父母都忙于干事业,把他放到 外地的姑姑家,直到五岁才接到身边。可以想象,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就 已经是非正常操作。当他的真正抚养人变成姑姑时,却又在五岁这个已形成较稳 定感情的年龄,使他和姑姑分开,把他又投人一个新的陌生环境。 父母只是按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,他们可曾考虑到这不是一株植物或一个小 动物,而是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;他们哪里能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,会落 下怎样的心理创伤。 从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出,父母在后来和陈宇的相处中,缺少亲情交流,缺少 沟通上的和谐,孩子和父母间有严重隔阂——很多由他人长期抚养的孩子,在回 到父母身边后,都会表现出和父母相处的不和谐。从陈宇决绝地离开家庭,宁可 让自己变成‚孤儿‛,可以推测他多年来内心的痛苦。他父母现在都退休了,才意 识到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了儿子。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。 多年来,‚陈宇式‛的抚养方式并未引起广泛的质疑。把孩子委托给一个可靠 的人,自己专心投人工作,这种‚生‛与‚养‛的分离不但没有受到批评,反而 成为一些人,特别是工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得到赞美的事迹与证明。 近年来,随着‚70 后‛、‚80 后‛为人父母时代的到来,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大 批农村务工人员进人城市,生而不养更成为一种主流现象。 每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,成人总是选择的主动者,是强势一方; 孩子总是选择的被动方,是弱势方,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。把养育孩 子的责任推出去,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,但孩子不会白白做 出牺牲和让步,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,成为日后影响 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,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。 农村‚留守儿童‛间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,因为最早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