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lease activate JavaScript!
Please install Adobe Flash Player, click here for download

好妈妈胜过好老师-V1

好 妈 妈 胜 过 好 老 师 330 心停了药自己变得更加不如意。 药物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,也摧残了他的自信——这个副作用难道不 是最可怕的吗? 七、家长和教师成为推波助澜者 ‚儿童多动症‛的信息越来越多,它使很多人相信,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在威 胁着儿童的健康,而且有蔓延上升趋势,连幼儿园的孩子‚不守纪律不睡午觉‛ 也被说成是多动症的前兆。我见过不少家长,谈到他的孩子不听话,就会忧心忡 忡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。因为多动症的‚症状‛是很容易让家长把孩 子和疾病进行对号人座的。 绝大多数对‚多动症‛确信无疑的家长,他们对这一病症其实了解得并不多, 甚至没有查过资料,他们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生、媒体或道听途说。许多家长是 在教师的暗示或建议下带孩子去看多动症的。因为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的行为不 符合要求,给老师带来了麻烦。老师不愿被一些孩子过多地打扰,不愿或没有能 力到教育上寻找问题的症结,于是寻找最简单的解决办法,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医 生。只要带着孩子去医生那里检查,很多儿童就成为了‚病人‛,他们需要天天吃 药。这样老师就从被某些儿童打扰中轻松地解脱出来了。 不少家长也愿意把孩子的一些‚问题‛归结到客观原因上,这样思考就不需 要家长自责,做起来也最省力气。我甚至见过一位高中生的家长,她的孩子不肯 用功学习,总是不想坐到书桌前,只想出去打球或看电视,她就认为孩子有多动 症,居然带着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,每天要求孩子吃药。而她自己作为家长,根 本懒得去反思自己多年来在教育上的失误,更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。 遇到‚多动症‛儿童的家长和教师,如果能多去关心和理解孩子,用心去倾 听孩子的‚行为语言‛,孩子的一切都会变得正常,他上课不注意听讲,是因为不 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或对内容没有兴趣;考试成绩低,是因为他压根就没去学习 考试内容;攻击同学,是因为他想保护自己或感到这里面的乐趣;做危险动作, 是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或不知道危险是什么——千差万别的儿童有着千差万别的 自我意识,他们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。 他们还不具有成人的道德观、价值观、忍耐力,以及对后果的预见,所以他 们很难用这些东西来约束自己。 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纳一个孩子,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听懂了孩子的‚倾

Pag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