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 妈 妈 胜 过 好 老 师 8 题,在生活中更留心让她多和别人打道,培养她的自信。 有一天,圆圆和她爸爸从单位回来,我看出圆圆有哭过的痕迹,问怎么了。 圆圆说:张叔叔说爸爸不要我了。说着又想哭。她爸爸解释说,他下班前到院长 那里开个会,会议比原定时间稍长些,到下班了还没结束。那个张姓同事就对圆 圆说:‚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,要把你送给我,我家有个儿子,正好没有小女孩, 走吧,跟我回家吧。‛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。圆圆被吓坏了,大哭起来。 从这里,我才知道他们经常捉弄孩子。 我当时很生气,责怪先生不懂得保护孩子,气头上说要剥夺他接送孩子的权 利。先生虽然对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满,但他不认为会给圆圆带来什么影响,觉 得我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。我后来多次和他谈到这事,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。他 从事实中也看到了影响,圆圆有两次从睡梦中哭醒来,问她做了什么梦,都是说 梦到爸爸从幼儿园接上她就不要她了,独自走了。大人的一个无聊的玩笑,给孩 子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。 她爸爸终于意识到这事对圆圆的影响,也非常懊悔。后来我尽量去接孩子, 真的‚剥夺‛了先生接孩子的权利,主要是我不想让圆圆再见到她爸爸单位那两 个人,不想唤起她的不快。她爸爸也真正注意这个问题了,偶尔因为我实在忙顾 不上接孩子,他把孩子接回单位,也绝不允许同事再捉弄孩子。我和先生达成一 个共识,就是宁得罪单位人,绝不‚得罪‛孩子。当然,单位同事捉弄孩子并没 有恶意,看家长不愿意,以后就不那样做了,所以也不存在‚得罪‛的问题。 ‚逗‛孩子和‚捉弄‛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‚逗‛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 乐为前提。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,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, 制造出让儿童欢笑的事件,其中包含着童心、快乐,甚至幽默和智慧。 我看到一位妈妈洗完一块床单晾起后,顺便和她两岁的小儿子玩一种叫‚眊 儿‛的游戏。她和孩子分别站在床单两边,互相看不见,然后每喊一声‚眊儿‛, 俩人就同时从床单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。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 面,而妈妈的目的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。这样,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 左边探了一次头,接下来的‚吃儿‛还是从左边探头;以孩子的判断,妈妈刚才 从左边出来,这下该到右边了,就跑到右边,结果扑个空。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