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滨华中小学・88周年纪念特刊 25滨华中小学・88周年纪念特刊 25滨华中小学・88周年纪念特刊 ·1910年代之巴生大街 (今火车站前) 为了让子女接受教育,巴生华人移民相信在19世纪办起私塾,显示他们极重视栽培下一代。这些私塾 以方言为教学媒介,传授《三字经》、四书五经及尺牍、珠算等科目,上课地点多为家居、祠堂或庙宇。 20世纪初,海外华侨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,领导清末改革运动(保皇派)的康有为与领导革命 运动的孙中山都曾来过马来亚,对马来亚(包括巴生)的华侨产生深远的影响,包括(1)海外华人民族 主义思潮之兴起,(2)海外华人团结力量之增长,(3)新思想的涌现。康有为与孙中山对推动早期马来 亚的华文学堂及华文报业有不少贡献,而孙中山的追随者更在马来亚各地成立书报社,以启迪民智,发 扬中华文化。巴生区的书报社有(1)中华书报社,主持人谭长进(也是华侨夜学首任总理);(2)华商公 所,主持人李金泉;(3)港口中国青年益赛会,主持人林梅端;(4)群智书报社,主持人陈尧阶。 1900-1910年,孙中山与其追随者之足迹遍及马来亚(包括新加坡)各地,宣扬革命及民主共和思想, 同时亦推广文化教育工作。 在移民社会,华侨通过结社(组织社团、义山、庙宇等)以照顾自身的利益与需要。巴生是闽粤华人 聚居地之一,因此各类业缘、血缘及地缘性组织即应运而生。 1904年,马来亚第一所新式学校(中华学校)在槟城设立,此后各地相继仿效。即便如此,私塾仍在 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,因为新式学堂教育(也是华侨社会出资开办)仍未能普及。例如在19世纪20年代 的初期及中期,巴生至少存在两间以上的私塾,一间在加埔(Kapar)李清先生府上,由邱克肯、李文田、 李清及李克秀等人倡议,塾师为吴振文;另一间是在中路(Pekan Meru),详情则无法考查。 根据1911年官方人口调查,巴生华侨人口为 10,503人,巴生南区之中华学校、港口青年学 校、共和学校(在彭亨井)及中华女校分别于 1911年,1915年,1919年及1918年开办。1921年, 巴生华侨增至15,119人,人口增长意味着需要 接受教育的幼童也随之增加,更多华校之开 办已成为当务之急。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( 外部因素推动及本区需求影响),巴生华侨教 育开启了本身之发展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