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滨华中小学・88周年纪念特刊 巴生华侨中学及小学之校政于1958年正式“分家”后,两校的董事会成员依然有重叠性,加上共用同 一个校园,两校关系密切。 何友智先生受聘掌校(巴生华侨中学)两年多(1958-1960年)之后,于1960年转任巴生华侨小学校 长。本校于是敦聘刘怀谷先生为校长。这一年,本校的学生人数为615名,教师共54位。 刘怀谷校长掌校作风严谨,以其过去在教育部的行政管理专业背景来主理校政,有效地提升了本 校的行政机能和声誉。校内学生除了致力于课堂上的学习,在课外活动方面也极为活跃,尤其是在美 术和篮球运动方面,本校学生都有特出的表现。陈金沙老师自1960年起专任中学美术主任(至1985年退 休),并于1962年成立本校美术学会,在培养美术人才方面,可说不遗余力。 《1961年教育法令》通过后,全国有54所华文中学由于办学经费、学生来源、负责人立场等因素,以 及一些政客的游说和威迫利诱,而接受改制为国民型中学,即除了一科华文,其余科目都以英文为媒介 语。巴生华侨中学董事部在卢耀仙董事长与刘怀谷校长领导下,坚持母语教育,维护文化传统,宁愿放 弃政府的教育津贴,于1962年起成为全国16所不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之一 。 自1956年南洋大学在新加坡开办后,本校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即选择升学南洋大学,以延续完整的华 文教育。华文中学不保,则华文教育体系面临断层厄运。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,不接受改制,实为 本校维护民族文化根基之重大决定。 1963年,因应教育部屡次来函改易校名的要求,本校即改称“滨华中学”,而小学改称“滨华国民型 华文小学”,虽然中学及小学已各自发展(行政独立),但仍属于同一个董事会的管辖下,由卢耀仙先生 · 教总15人工委会呼吁 华文中学切勿改制。 · 拆除前之校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