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滨华中小学・88周年纪念特刊 31滨华中小学・88周年纪念特刊 4. 振兴时期(1946-1958年)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,本邦的华校从废墟中重 生,逐渐恢复元气。从1945年至1955年的十年间, 华教出现较大的发展空间。由于战争期间造成学 生失学,教师失业,校舍破坏的情况甚为严重,百 废待兴。 本校于1946年3月18日复课,总理卢耀仙先 生,校长何子瑚先生,学生人数逐渐恢复至战前 数目(约千多名),学生之中包括许多超龄生。 1946年,何子瑚校长有事回去中国家乡一趟, 请假一年,由郑景山担任代校长。 ·校舍外貌 ·本校夜学部学生韩锦辉与同学们的 合照(1950年代初左右) 1947年,配合教育发展的需求,本校增办初中部,因而校名 改为“华侨中小学校”,中小学一家,校长何子瑚先生。为了容纳 更多求知若渴的学子,董事部同年扩建七间课室,校舍布局形成“ 日”字形,学生人数激增至1800多名。为了传承中华文化,学校也 为英校生开设华文班(下午上课),教导华文及史地。上述华文 班意义非凡,让华裔英校生有机会学华文。华文班自1947年左右 开办至1958年,即政府的国民学校开办母语班后才停办。学校设 有夜学部,并维持至1950年代初左右。 ·巴生华侨学校校董校友 暨师生欢送何校长回 国留影 (民国卅五年十二月)